黑龙江分社社会民生
首页社会民生
中国最北的“菌科”医生
2021年09月13日 15:26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3日电(苏杭)在滨洲、平齐线交会处,具有中国最北编组站之称的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间房站的站场上,整天都这么一群人,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冬日严寒,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里都活跃在铁道线上负责检测巡查着铁蘑菇,被誉有中国最北“菌科”医生之称。

  该站编组线内的“蘑菇”真不少,共有11060个,按种类分有减速顶、停车顶和止轮顶三种,由于各种顶的形状酷似蘑菇,减速顶工区工友们巡检作业时要逐一踩顶,检测有无“死芯”的硬顶,所以又被戏称为踩“蘑菇”。

  金秋九月,艳阳高照。9月3日下午14:00时,负责这个班8名平均年龄在55岁的“菌科”医生们又忙着出诊了,他们或蹲或踩,围在编组7道的铁“蘑菇”周围把脉问诊、望闻问切,个个汗湿衣衫、挥汗如雨。

  “董主任的决策是有道理的,你们看,咱们检查7道这条线路还不到一半,检查出来的故障顶、隐患顶就有好几个了。”该站综合车间减速顶工区工长刘利伟说道。

  “是啊,隐患顶、故障顶越多安全风险就更大”。减速顶钳工王学凯接话道。

  减速顶巡检不是走一走,看一看的“溜哒”活,是个需要心思细腻、责任心强才能干好的技术活。巡检时,首先先要用“尺”检测顶高。每个减速顶高须与轨道高度有58-61毫米的距离,对不满足距离高度的便要拆卸下来重新调高,检测的精度要以毫米为单位,误差不得小于1毫米。其次,要用脚踏的方式逐个顶检查有无“死芯”的硬顶。如果有那一定要及时撤换下来,不然容易将从驼峰溜下来的车辆颠覆到线路外,这硬顶的隐患,就像汽车行驶在高度公路上,碾压到石块的隐患一样,所以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隐患顶、故障顶的拆装更换或调距,需要徒手完成,这个难度不小,因为顶经过重达几十吨的车辆反复碾压数百次、上千次,会让螺丝盘的更紧,扳动起来更吃力,徒手拆卸没点力气不行,不会使用巧劲也不行。

  “你这是弹脑瓜崩呢?又没劲了吧,还是我来吧”。58岁的黄殿军向邢建华打趣地说道。邢建华是刚从去年转岗到减速顶工区的,原来从事的是微机维护的技术活,拆装电脑时最大接触的螺丝仅为小手指甲大小,如今面对这些大家伙真是有些力不从心。

  “你来就你来”。连续拆了6个螺栓杆的邢建华喘着粗气,用尽力气的手掌稍稍地些发抖,满脸的倔强且不服气地看着这位比自己小一岁的老伙计说道。

  当班这个班组一共8名职工,除了负责该线路南北两侧和驼峰信号楼用于线路安全防护的3名人员,实际能够参加现场作业的仅有5名钳工。这5名钳工一个班下来,需要巡检2条编组线,走行4公里左右,逐个对着各种“铁蘑菇”做100余次起蹲动作。这对减速顶工区的“菌科”医生们的体能是个不小的考验,但考验更大的是他们的责任心。

  “累吗?还行吧,必竟年龄也50多岁了奔60去了,但要说累,我倒也不觉得,咱们铁路职工有那些工种不累呢?但相比自己以前,比起原先调车组的时候肯定是轻巧不少的。”面对笔者的问询,潘立伟知足地说道,汗水从他的额头上流下,叭嗒叭嗒地掉流在地下,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笔者得知,这些老师傅们原来多数都从事过调车组,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历,因眼睛花了、年龄大了等原因,车站给予关照先后转岗到减速顶从事巡检工作的。

  9月3日这一天,室外温度25度并不高,但“秋老虎”时尔回头,股股的热浪仍让这些个老同志们感到阵阵“虎威”。但即便如此,“菌科”医生们仍然干劲十足,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一颗颗晶莹的汗珠擦亮了铁路安全发展的路,那路上满载着他们的诗和远方。(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吕品
李蒋铭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