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人物专访
首页人物专访
王淑媛:19岁创中国速滑历史 半生献速滑
2021年06月03日 11:53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哈尔滨6月3日电 题:王淑媛:19岁创中国速滑历史 半生献速滑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当中国在世界女子速滑界前三的领域内一片荒芜之时,一个19岁的女孩一鸣惊人,惊艳了世界。

  她就是王淑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1963年,在日本轻井泽举行的第21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上,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王淑媛以1分34秒6的成绩,摘得中国女子速滑首枚世锦赛银牌。这是当时中国女子速滑队在世界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速滑的历史记录。

  中国第一支速滑队 让中国速滑步入世界一流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速滑事业开始起步,当时新中国刚建立,在联合国还没有合法席位,也没有资格参加奥运会,只有乒乓球、举重和速度滑冰这三、四个项目有资格参加世界锦标赛,所以,速度滑冰的成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一个途径,意义非凡。

  速度滑冰是中国进步最快的体育项目之一,新中国之后,短短十年左右,就有一批运动员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1959年,我参加第一次全国速滑比赛,我就拿的是亚军。”王淑媛回忆说,第二年,她就进入了黑龙江省速滑队。

  1960年,黑龙江省速滑队成立,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支速滑队,也是当时的国家队,男队的教练是新中国第一代速滑运动员孙显墀,他曾在苏联学习速滑技术,女队的教练是李昌夑。这支队伍一共有10人,5男5女,男队员分别是罗致焕、王金玉、王文生、杨菊成、李太泉,5名女队员被称为中国速滑界的“五朵金花”,分别是刘凤荣、孙洪霞、杨云香、金美玉和年龄最小的王淑媛。

  正是这支队伍,在训练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通过大赛的成绩,让中国速滑界步入了世界一流的水平。1959年,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53届世界速度滑冰世界锦标赛”上,杨菊成在男子速滑500米比赛中,几乎与苏联名将沃罗宁同时撞线,仅以半个冰刀之差的微小差距,名列第二名,那是中国冬季运动的首枚世锦赛奖牌,使中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冬季项目赛场上飘扬。

  同年,苏联举行六国速滑邀请赛,王金玉在男子5000米中,战胜了世界纪录保持者希尔科夫,成为第一位在国际速滑比赛中夺冠的中国人。1962年,中国队到苏联伊尔库茨克参加友谊赛,前三项王金玉夺得两个第一,打破了该项目平原世界纪录,同时全能称雄。几天后,在莫斯科举行的世锦赛上,王金玉在1500米比赛中,战胜了同组的世界冠军柯西金,最终取得铜牌,全能名列第五名,获得“亚洲最佳运动员”奖,在此次大赛中,首次参赛的罗致焕,列全能第六。那年的女子世锦赛上,刘凤荣获得全能第四。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速滑运动员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上冲到了世界前列。

  收获的1963 让世界看到“中国速滑”

  “1963年的世锦赛,我们收获挺多。”王淑媛说。1963年,第21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和第57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在日本轻井泽举行,这是王淑媛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比赛的前一天,我就坐在场地边,认真观察苏联速滑名将们的滑冰动作,我看她们都是滑行式起跑,我感觉这样的起跑比较慢,我心里想,她们这些世界冠军,不一定有我快。”王淑媛说。

  在比赛前的动员大会上,代表团的团长、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说,中国被日本侵略长达8年,在中国东北,日本人欺负中国老百姓,实行“三光政策”……队员们都听得泪流满面,别的运动员都发言了,王淑媛越听越生气,她没说话,但她恨得直咬牙,暗下决心,即使拼死在冰场上,也要滑好,让日本人看看。

  在2月21日举行的女子1000米比赛中,王淑媛一起跑就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跺脚式”起跑,这是一种高抬腿快频率的起跑,速度非常快,滑行第一圈仅用了35秒,这在当时是快得惊人的速度。

  “当时,我都觉得自己跑冒烟了。”王淑媛回忆说。当滑过终点那一刻,王淑媛战胜了分在同组的苏联名将、世界冠军沃罗尼娜,夺得第二名。撞线后,万思元从旁边的木头看台上跑下来,喊着“小媛,小媛”……而王淑媛累得双腿直接跪在了地上,她再没有一点力气了……为了让男队员保存体力,罗致焕、王金玉没到现场看比赛,而是在宾馆看直播,看到王淑媛夺得了第二名,罗致焕高兴地不由自主地在床上做了个“前滚翻”,他备受鼓舞,在第二天的男子1500米速滑比赛中,夺得了金牌。王淑媛夺得的这枚世锦赛银牌,是中国女子速滑第一次冲进世界前三名,她创造了中国速滑的一大历史性突破。自此,王淑媛独创的“跺脚式”起跑也引起世界关注,纷纷研究和学习她的这一起跑方式。

  艰苦的训练 饿得下地“扒土豆”

  上个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速滑队的训练很艰苦。

  “在省队训练,那时候一个人的伙食是1.5元,整体是挺不错了,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还是买粮票的年代,我们省队两个桌,我们10个运动员坐一桌,一顿6至8个菜,一上桌,大伙就抢着吃,训练量大,肚子里没啥油水,感觉一个人就能吃两盘。”王淑媛说。

  夏训时,每一周都有一天要骑自行车,一上午要骑行三、四个小时,一骑就骑100公里。王淑媛年龄最小,身高只有159厘米,自行车就是28式的“大笨自行车”。即使把座位放到最低,王淑媛够脚蹬子也有些费劲,只能不断动弹屁股,才能蹬到脚蹬子。每次训练下来,她的大腿内侧都会被磨得血肉模糊。

  “我记得有一次,我个子小,别的队员骑得快,我被落在最后,和他们能差三、四公里远。天热、加上我着急,鼻子哗哗淌血,浑身衣服也被汗湿透了,道边种地的农民就喊我说,也没人看着,你就地转身骑回去得了,我想,那可不行,教练说让骑多少就得骑多少,我绝不能少一骑一公里。”王淑媛回忆时,也直摇头,坚定地说。

  训练量太大,有时候队员们骑到一半,肚子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他们就把自行车一立,跑到道边的苞米地里,掰生苞米,剥开就吃,有时候赶上土豆地,就用手扒出几个土豆,蹭一蹭,也顾不上埋汰了,直接生吃。有冰才有训练。当时速滑训练全“靠天吃饭”,基本是“迁徙式”训练,为了能早一个月上冰,训练队总是要提早向北找野冰面训练。从1960年开始,每年10月,王淑媛和队员们就坐在敞篷的“大解放”车上,坐八、九个小时,到黑河训练,因为天冷,车程长,队员们即使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也都冻透了。王淑媛回忆,有一次,她们提早到满洲里的“小北湖”上冰训练,这就是大野冰面,冰刚解冻,冰层还没太冻实。因为是第一天上冰,大家都很兴奋,她一脚蹬冰,有点没搂住,一下滑挺远,“咔嚓”一下,冰裂了,王淑媛掉到了冰窟窿里。冰水寒冷刺骨,瞬间凉透脊背。王淑媛顾不上冷,就开始自救。

  “当时,我脚探了探,没够着底儿。我会游泳,我就把身体往这边冰面上转,这面冰也‘咔嚓’掉下来,我回头一看,后面冰硬,就一转身去抓后面的冰,这时,一帮队员就要往这边冲,着急捞我,我一看他们要过来,就喊,别过来,过来都下去可麻烦了。”王淑媛说。

  队员们就在离她30米外的地方停住了,紧盯着她,却使不上劲。王淑媛一个人慢慢、慢慢向冰面上蠕动,最后爬上了冰面,她说,当时,她没感觉到害怕,就是浑身都湿透了,很冷,直打寒颤,教练让她赶快回宾馆,她浑身发抖地走回宾馆,到宾馆时,身上的衣服都冻得梆硬了。

  速滑“姥姥” 50多载献速滑

  王淑媛似乎天生就是名速滑队员。

  1957年,牡丹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建立牡丹江市第一批速滑少年训练班,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批速滑运动员,只有50个名额。那年,王淑媛16岁,在牡丹江第四中学读书,有一个可以参加速滑训练班的名额,只有三好学生才能有资格参加。

  此前,王淑媛从没见过冰刀,也不会滑冰,她并不想参加。老师说,参加的学生可以给一套秋衣秋裤,就为了这一套衣服,王淑媛跨入了速滑界。

  “我绑上冰刀,不到10分钟,就能自己站着滑冰了,直到我成为速滑健将,都没摔过一次跟头。”王淑媛说起这段日子,脸上满是有感染力的笑容,记者仿佛能穿越久远的时光,看到十几岁的她,在冰面上欢脱飞驰的样子。

  1959年,王淑媛在全国比赛中拿到了少年组冠军,1960年就进入了黑龙江省队,直到1971年,她退役后,开始当速滑教练。上个世纪70年代,速滑教练全靠自学,现在,在王淑媛的家里,还留着她当教练时的自学教材——生理书、解剖书、心理学书一大摞,“想当一个好教练,得懂战术,也得懂解剖、懂肌肉条,这些全靠自己悟。”王淑媛说。那个阶段,黑龙江省速滑界多年一直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每年4月上冰期结束后,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开研讨会,钻研技术。“那时,通讯技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还有互联网,全国大赛和国际大赛上的一些新技术都是靠口口相传的,大家在研讨会上分享,相互借鉴,有时候会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为了一个技术,争论得特别热烈,几乎都要干起来了。”如今80岁的王淑媛哈哈笑着说。

  像这种技术大讨论,黑龙江省联合国家体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这个优良的习惯延续了很多年,黑龙江省的速滑运动成为全国独大,这个多年的优良传统功不可没。

  王淑媛还是一个特别心疼队员的教练员。

  1995年,她带着3名队员到德国外训,当时,外训时间为一个月,队里就给带了一个月的伙食费,到德国后,他们被准许在那里训练两个月,但领导不给批费用了。为了让队员们能多一个月外训的时间,王淑媛就把自己带的500美元,交上去给大家当伙食费了。那个年代,王淑媛每个月的工资是400多元人民币,500美元相当于4000多元,差不多是她一年的工资,她带的500美元也是她攒了两、三年才存下来的。

  王淑媛带的队员大多来自农村,家里都很困难。每年4月上冰期结束,训练队会放半个多月的假。一些队员家里太困难,回家吃不上饭,王淑媛就经常会把队员带回家。“她们也回不去家,家里特别困难,吃不上,喝不上的,住我家最起码能吃饱饭。”王淑媛说。有时,一个队员在王淑媛家一年住三、四次。

  1998年,王淑媛才从教练的岗位退下来,27年的教练生涯,让她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速滑队员,现在他们都分布在中国速滑事业的各个岗位上,有教练员、有行政岗位,都在为中国速滑事业出力。

  现在,王淑媛去黑龙江省速滑队,都被速滑队的教练叫做“姥姥”,她下面已经有四代教练员了。

  2018年2月,夺得2018年平昌冬奥会速滑男子铜牌的高亭宇就是王淑媛的“后人”,是她带出的队员的徒弟,高亭宇是中国首位在冬奥会上夺得速滑项目奖牌的男选手,这些95后的年轻速滑运动小将们,踩在中国速滑老一辈人的肩膀上,在续写着中国速滑的辉煌历史。(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吕品
李蒋铭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此排名不分先后)